
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,是人格中最基础、最重要的成分。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,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,这时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。因此,父母的影响特别重要,父母们需要在孩子的幼年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安全感。
怎样的父母会让孩子没安全感呢?
在生理方面,父母的不当行为可能有:
打孩子,孩子犯错时把孩子锁在门外,不满足孩子的吃喝要求,以及其它一切让孩子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,或者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行为。当然,在这方面绝大多数父母只是偶尔打打孩子,其余的现象很少发生。
更多的父母是在心理方面出了问题,问题主要出在不能和孩子建立和维持有安全感的亲子关系,打骂孩子、冷暴力这样直接损害亲子关系的行为,这样的父母也并不是特别多。
另一方面,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,甚至边吵边提孩子的名字,让孩子以为自己导致了父母争吵而感到内疚的行为,夫妻中只要有一人情绪多变,让孩子受到惊吓,甚至拿孩子出气,或者向孩子求援,把没安全感的症状传染给孩子的行为,以及其它一切让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,或者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的行为。

青春期的孩子是怎样的呢!
进入青春期的孩子,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,生活体验加深,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,心理极不安定,常常表现为: 反抗青春期的孩子,反抗性极强。他们常常爱激动,乱发脾气,与大人唱反调,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,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,如果大人稍加约束,就会产生反抗心理。 青春期孩子劣等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,他们变得经常注视自己,有时只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,就自认为低人一等,而把他人看得过高,产生劣等感,变得孤僻。 自我显示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,他们穿华丽的服装,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,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,这种倾向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,但应加以正确引导,否则易于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邪路。 关心异性由于性激素的刺激,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异常关心。
 鉴于以上原因,首先家长应明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变化是正常的,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在行动上的体现,家长不必过分注意和担心,对孩子的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动不应过分压制。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、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。更重要的是,父母应充满爱心地去对待孩子。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责骂,就会加剧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立。 作为父母,应主动找孩子交谈,关心其学习,倾听其理想,并加以赞扬和肯定,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,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烦恼和困惑,对症下药,找出消除其烦恼的正确办法。

|